“那些蜻蜓的鏡頭其實是找南非公司做的,1年前我就看到過他們做的蜻蜓,工藝非常棒。”爲《唐山大地動》制作特效的其實就是Technicolor在國內的分公司視點特藝,其第一運營官蔣燕鳴在之前同意媒體采訪時曾吐露了這一細節(jié)。而片中還有一部分特效其實是送回好萊塢總部進行制作的。
技術和制作經驗上的局限,使得國內對特效並不熟悉的電影人更覺得無從施展。因此技術研發(fā)對于特效行業(yè)來說,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發(fā)的前提是保證正常的特效制作,如果預算已經在制作環(huán)節(jié)大批消耗掉了,就不會有余外的精力和財力去做研發(fā)。”劉劍說,“但當你的服務能夠保證制作並且越來越有功效、客戶滿意度不斷提升時,客戶才也許會提出有一些更大膽的辦法,我們在線來試試新的技術和玩法。”
技術影響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帶動技術。就是這兩者間永續(xù)的相互妨礙和刺激,推動著電影制作工藝的不斷前進與升級。然而在當下,一方面由于特效制作花費門檻頗高,一方面由于電影人關于特效行業(yè)的陌生,導致創(chuàng)意豈敢過多使用高新技術。“原來有的影片應當在特效上花大錢,但卻為了節(jié)約預算,導致片子視覺結果不行票房也不行,而一旦票房不行,投資人下一部片子就豈敢投特效了。”吳斌對此也很無奈。
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就是投資人和片方會更願意把錢砸在對票房更有保證的演員陣容上,而非對觀影體驗有大幅提升的特效方面。國內有特效制作需求的電影給特效的預算如果能占整體影片投資的10%~20%,就已經達到極限,有的甚至只有1%的預算留給特效環(huán)節(jié)。
“其實特效沒有那麼複雜或者神秘,最基本的是加幾個特效鏡頭,再進行數(shù)碼調色。這是國內導演基本上比較認可的形式,成本也比較低。但仍然有很多人沒有嘗試過。”吳斌認爲,一些國內導演對特效使用敬而遠之,是因爲陌生帶來的距離感。但其實,這是未來每個導演都需要面臨的一次技術升級。
特效不是遮羞布,內容上的硬傷靠特效是無法彌補的;而特效也不是無用功,觀衆(zhòng)對于視覺體驗要求日益增多,電影特效制作是鬧玄虛了事還是精益求精,觀衆(zhòng)心底自有判斷。未來高科技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必將愈發(fā)廣泛,就像從小就習慣使用iPad的兒童一樣,今後導演手中握著的也將是更爲現(xiàn)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但作爲以創(chuàng)意爲先導的電影産業(yè),技術注定是外部肌肉,健美爲宜,適中爲上。而真正決定電影能夠有多強大的,還是那顆創(chuàng)意的心。